当前位置: 首页 > 档案文化 > 知史鉴今 > 正文

清朝祭拜长白山的故事(转自吉林省档案馆)

发布时间:2023年07月10日 09:21 发布者: 

 

在吉林省发展的历史上,清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正是从清代开始,吉林才作为一个独立的行政区而登上中国历史的舞台。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物,一方英雄人物的横空出世,又不能不对这一方水土的命运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吉林之所以能够在沉睡千万年之后走上历史的前台,正是由于满清王朝的挥师入关,并进而成为中华民族二百多年的统治者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长白山逶迤数千里,方域数万里,自古以来就被人们披上了神秘的面纱。在长白山的周围,水量充沛,百泉突涌,为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三大江之源头。松花江向北注入鄂霍茨克海,图们江向东南而注入日本海,鸭绿江向西南奔流入黄海。这三大江及其难以数计的广阔流域,自古以来便养育着“生于斯,长于斯”的北方民族,他们对巍峨高耸连绵不绝的长白山怀有崇拜之情。尤其是由古老的肃慎族系一脉相承下来的满族人,更是把长白山作为他们信奉的萨满教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最高的圣岳神山。

人类对山神的崇拜是一种自然崇拜,对山神形象的认识也是多种多样的。在北方民族的心目中,山神是大山的主宰,是可以恩赐,又可以惩罚人类的最高神灵。尤其是自辽代以后,北方民族对长白山的崇拜又有了一层佛教的色彩。据《契丹国志》记载:“长白山在冷山东南千余里,乃白衣观音所居,其山禽兽皆白。”长白山之称由此时开始。看来长白山可能不仅仅因其山高严寒长久有皑皑白雪,也许与佛教的白衣观音大士还有些关联。

此外,清代以来还广泛地流传着一个“仙女到长白山仙湖沐浴,吞朱果而诞生爱新觉罗氏”的神话传说。这一“君权神授”的传说,如今在《旧满洲档》、《八旗通志》、《黄清开国方略》等十几部清朝国家正典之中都有记载。从而把几百年满族人对长白山神的崇拜、追思纪念祖宗渔猎发祥之地的全民族祭奠活动推进的更加深远。

随着清军平定中原和多民族国家进入新的盛世时期,北方民族对长白山神的崇拜,已不再局限于萨满教自然崇拜之一的山神崇拜了,已形成了渔猎、农耕、畜牧相结合的物质文明和万物有灵多神崇拜为核心的、萨满文化长期熔铸而形成的长白山特色山林文化。受汉族的山川地理及堪舆风水学说的影响,清圣祖康熙皇帝为了证明华夏一统、五族一家,派人对长白山脉的走向、形势、地络、隐露都作了详细地调查考证。《吉林通志》上载有康熙皇帝议论长白山的一篇御制文,表达了他对长白山脉延伸走向的独到见解。康熙皇帝认为,从古至今堪舆家论讲山脉九州,都说北岳华山为“虎”,东岳泰山为“龙”,地理家们也有“泰山特起东方,张左右翼为障”之说。但都没有追根溯源之论,“泰山之龙”究竟发脉于何处谁也没有考证。康熙经过考证认为,长白山之山脉在潜而渡海之后在山东又隆起显现,“登州之福山、丹崖山”均系“海伏龙于是乎陆起”之长白山之龙脉。再西南逶迤800里,隆结而高耸天际即是五岳之首的泰山了。于是得出结论:“朕细考形势,深究地络,遣人航海测量,知泰山实发龙于长白山也。”考证至此,康熙皇帝的意思已再明白不过:长白山乃九州之龙脉,中原泰山之龙脉也是延续于此。山有五岳,各展雄姿,人有五族,同在环宇。关里关外乃中华一家,满族入主华夏和中原汉族君临天下一样都是正统无疑。

由此,实现天下一统的康熙皇帝认为,爱新觉罗氏能够君临天下,全是长白山龙脉福祉辅佐佑护所致,为了感谢天地和长白山的恩泽,康熙皇帝于是效仿中原皇帝封禅泰山之举封禅长白山,从而拉开了清王朝对长白山长达二百余年的祭祀活动的序幕。

康熙十六年,即1677年,康熙皇帝颁发旨意:“长白山发祥重地,奇迹甚多,山灵宜加封号,永著祀典,以昭国家茂膺神贶之意。” 并诏令大臣觉罗武木纳、一等御前侍卫费跃色和一等侍卫赛护理等代替皇帝祭拜长白山神,从这年起清廷便将长白山周围作为神山封禁起来。

康熙十七年(1678年),康熙皇帝封禅长白山为“长白山之神”,以求长白山之神永保国家千万世无疆之盛。

康熙十八年以后,望祭长白山神的祀典,交由宁古塔将军管辖下的大乌拉地方官员在吉林乌拉城以西的板山依典进行。

此后的一百多年间,康熙、乾隆两位皇帝先后三次亲临松花江边,遥祭长白山,留下了中华民族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两位雄才大略的皇帝祭祀先祖发祥之地长白山、东巡边疆的一段佳话。

康熙皇帝第一次巡视吉林,祭奠长白山神时间是在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此次康熙巡视吉林,除祭祀长白山神、拜谒祖陵等内容之外,还带有很强烈的政治色彩。当时的政治背景是,位于我国北方的沙俄乘清兵主力入关之机,先后串入黑龙江流域等地,残害和掠夺当地居民。因清朝国内尚未稳定,无力顾及东北边防,直到康熙二十年,清政府在平定三番之乱和统一台湾以后,才把注意力转向东北边疆,谋求反击沙俄侵略。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康熙二十一年,康熙皇帝实现了第一次巡视吉林活动。据《吉林通志》记载,此次康熙东巡,由京城出发,经盛京巡行吉林乌拉地方,于三月二十五日到达吉林乌拉(今天的吉林市)地方。此次东巡,历时12天,除广泛接见地方文武官员、进行大规模的阅兵活动外,还留下了《松花江放船歌》、《江中雨望》、《望祭长白山》、《入乌拉境》等诗篇。这次东巡,康熙还率领太子以及王公大臣在松花江畔搭棚设坛,举行望祭长白山祖先的仪式,“行三跪九叩礼,以系祖宗龙兴之地也”。

16年后,即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深秋,在康熙三度亲征,取得平定噶尔丹叛乱的重大胜利后,奉皇太后之命,至盛京谒拜祖陵再来吉林乌拉巡视。这次巡行是由东部蒙古,经吉林赴盛京。是年七月二十九日,康熙率诸皇子、诸王、大臣侍卫等由京城启驾,经密云县至古北口,过长城进入东部蒙古,从喀喇沁王府到达尔汗王府(今通辽北)。在东部蒙古巡视40余日,于九月十日进入吉林乌拉辖境。其所经路线大体上是从伊勒们河站取道正北方向经过其塔木(今九台市其塔木),渡松花江到达法特哈站(今舒兰法特)。于此命随从大学士伊桑阿祭松花江之神。九月二十五日到达吉林,驻跸位于松花江畔的将军衙门。

康熙帝在吉林停留5天,这期间接见前来拜谒的将军沙那海及诸大臣,大赦吉林地方罪犯,并对在雅克萨战役中立有战功的将士予以奖励。二十九日启驾南下盛京地方巡视。至十一月十三日回到京城,历经三个半月,再次详细了解政务,体察民情,加强边防实力,处理解决大量问题。当然康熙此次东巡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还是亲临松花江边遥祭长白山神。

康熙皇帝两次巡视吉林,因路途遥远、交通险阻,不便前往长白山,只好在吉林乌拉的松花江边,对祖宗发祥之地对祖宗遥拜望祭。而临时性的“择地设帐幄,立牌祭祀”,朝廷觉得又非长久之计。于是开始选址建殿作为永久的祭奠场所,以永著祀典遥祭长白山之神大典。经过长时期的选择,最后相中了“龙兴之地”吉林乌拉城西郊的板山。清廷认为此山不仅坐落在祖宗发祥的龙兴之地,而且“小山胜丘壑,远与长白通”,与长白山为一脉之山。雍正十年礼部覆议:“宁古塔将军常德奏,长白山为发祥福地,神迹显著,请于乌拉之板山望祭处盖造亭殿,以肃祀典”。清世宗雍正皇帝准奏,旨谕盛京工部监造长白山之神望祭殿。雍正十一年(1733),盛京工部奉旨在板山之上兴建望祭殿,以遥祭长白山神。

板山又称小白山,其遗址位于今天吉林市丰满区白山乡的小白山上。小白山望祭殿建造竣工之后,每年的春分和秋分备好3(山鹿20只,青牛20头,肥猪20),吉林将军率领众官员替代皇帝,进行望祭长白山之神大典。此外,每年的朔(初一)、望(十五)两日,还由吉林将军和副都统轮流到望祭殿焚香祭祀。道光十四年(1834年),鉴于望祭殿长年风雨侵蚀,吉林工司对该殿进行了全面修缮。我们介绍的这份档案就是这一年吉林工司维修长白山望祭殿需用工料银两预算题报册底的档案。该档案还记载了长白山望祭殿共有5间,面宽9尺,进深2丈,柱高89寸,周围廊各深4尺等。该册底筒页,纸绳装订,长30厘米,宽19厘米。页与页之间印有“吉林工司关防”印章。

清乾隆十九年(1754),高宗弘历东巡吉林乌拉。其主要活动是向随行的王公大臣赐食物、摆舟渡松花江、巡幸龙潭山等,再从吉林南下前往辉发城旧地,沿途进行了十几天的围猎,然后拜谒永陵,向先祖表示缅怀之意。我们可以看到,乾隆皇帝的行为作风自然与他的爷爷康熙有所不同。此次巡视,竟然长达四个半月之久,也极力显示出铺张豪华之能事。但一项重要的活动内容是必须继承传统的,那就是祭奠长白山活动。于九月二十四日亲临松花江畔的板山(今小白山)望祭长白山之神,并赋诗《望祭长白山》以纪此行。

清嘉庆十年(1805),仁宗嘉庆皇帝东巡至盛京,想效先帝到吉林城望祭长白山神又惧山高水远,于是特派官员到吉林望祭长白山,也算遵了“数典不可忘祖”之圣训。之后,道光、咸丰、同治、光绪等清代皇帝,也都遵例派朝廷大吏,远赴关东吉林城的板山望祭长白山神。只是规模气势已是一朝不如一朝了。

                                                                               吉林省档案局副局长穆占一

 

查档公告更多>>

档案查询

 

查档预约

网站地图